当AI的算力遇上千年中医的智慧,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实验正在悄然发生。
在广州汉古中医馆,一个特殊的“学徒”正默默汲取着李可老中医及其弟子们毕生的诊疗精髓。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基于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算力训练出的中医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现实改变。
该模型由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教授团队与汉古中医合作开发,基于10万+病例数据、千问大模型、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算力平台进行训练。模型目前已完成工程化,并在汉古中医落地使用,通过临床医生人机交互迭代不断优化,逐步贴近中医医生的临床经验。
研发人员介绍,中医大模型旨在传承著名老中医李可的诊疗经验,模型训练的成功标志着其具备了有效提炼和传承名老中医个性化诊疗经验的能力,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多位中医专家经验的数字化传承。
鉴于中医与西医在标准化路径上的显著差异,以及每位中医师个人经验和用药习惯的独特性,如何使模型精准捕捉并反映这些个体差异,成为研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该模型的重要亮点之一。
为此,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教授实验室的计算机专家和汉古中医的临床中医师们组成了一支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他们致力于开发一个辅助而非替代医生的智能系统。
该模型的目标不在于与医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竞争,而是为了在医生积累和丰富个人诊疗经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创新模式标志着中医智能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研发人员介绍,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还构建了完善的闭环优化机制。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中使用模型输出后,可对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评分与反馈,这些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将被用于模型的持续迭代升级。
通过不断吸收模型模仿的一线医生本人的专业意见与实践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得以动态提升,形成“应用—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为中医个人经验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南方+记者 李业珅
鼎泽配资-鼎泽配资官网-配资行情网-比较好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