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6日,在苏联远东的丘夫耶夫卡空军基地,飞行员维克多·别连科走进米格-25的驾驶舱。他的手心湿漉漉的,作战记录仪显示这位飞行员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没有人会想到,这一刻的紧张将会扭转苏联长达十年的技术优势。
就在中午12时30分,别连科驾驶着编号为068的庞大飞行器,直冲云霄。当飞机攀升至6000米的高空时,他出乎意料地切断了无线电通信,随即猛然将操纵杆推倒,急速俯冲至距海面仅30米的超低空,机翼划破了太平洋上空的水汽,令雷达信号瞬间消失在海浪翻涌的噪音中。
四小时后,这架堪称价值千万卢布的绝密战斗机降落在日本的函馆民用机场,降落时的螺旋桨旋转强劲,以致刮飞了两架静静停靠的民航舷梯。
其实,别连科的叛逃并非一时冲动。这位本应前途光明的飞行教官,在多次申请试飞员的请求被拒绝后,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他沉迷于酗酒,经常顶撞上级,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当军方精神病诊断书上写明他“情绪不稳定”时,调令前往远东的小岛成了他精神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几乎无法承受。
展开剩余68%更为刺痛别连科的是体制的伪善:在电视镜头前,他是那个英俊潇洒的飞行员;而在现实中,他却被迫住在漏水的公寓,连妻子和儿子出门回娘家都得看岳父的脸色。直到他在墜毁飞行员的日记中读到“荒野等死”的绝望时刻,他终于忍无可忍,将党证撕得粉碎。
米格-25,也就是被称作“狐蝠”的战斗机,绝非普通的军用飞机。在1971年的试飞中,它创下了世界升限36239米和飞行速度3马赫的记录,令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望尘莫及。为了保护这一技术机密,苏联官方文件仅用“84号产品”称之,连普通飞行员都对机型名称一无所知。
当别连科驾驶的飞机最终降落在函馆机场时,驻日美军宛如捡到宝物。五角大楼迅速派遣C-5运输机,连夜将这架战斗机拆解后运往东京百里基地,并从美国迅速调来数百万专家,进行技术解读。
中情局的特工在撬开机密雷达罩时惊呼:“这根本不是宣传中提到的钛合金,而是焊接钢板!”原来苏联在降低成本时,用钢制造机身,试图承受高速飞行所产生的高温。
苏联外交部对此事件连续17天进行抗议,要求归还战机,而美国则上演了冷战时期最严厉的羞辱剧。两个月后,莫斯科收到30个巨大的木箱,打开后,现场的军官们顿时哑口无言——里边整齐地堆放着米格-25被拆解成块后的残骸,连每一个螺丝钉都被按编号密封装袋。
更具致命性的则是技术泄露:美国测得该机的雷达峰值功率高达600千瓦,甚至能够烤熟一公里外的野兔;但其真空管技术事实上却落后于西方十年。西方媒体迅速将碎片照片广泛传播,使得苏联耗费巨资打造的威慑神话彻底破灭,令人愤怒的是,苏联还得绞尽脑汁支付四万多美元的运输费用。
在克里姆林宫避免愤怒之后,签发了全球追杀令,克格勃的特工甚至追踪到美国的蒙大拿州,然而此时的别连科已经变身为“托马斯·曼”,在军方的保护下,依靠中情局的赏金过着逍遥的日子。
而真正受到惩罚的则是苏联的航空工业:120架现役的米格-25被迫停飞改造,数万名技术人员昼夜奋战,重写操作手册。当改良版米格-25PD终于服役时,其造价已飙升至三倍,而此时北约早已研发出了针对性的F-15“鹰”式战机,使得苏联的局势更加严峻。
发布于:天津市鼎泽配资-鼎泽配资官网-配资行情网-比较好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